從“重機關”到“重學院”的蝶變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機構改革一線觀察
來源: 蘭州新區報
記者 姜波
時間: 2024/11/15/ 09:56
字號:[大][中][小]
今年9月,開學季時,甘肅衛生職業學院即將退休的57歲老教師魯興梅教學任務不減反增,不再擔任基礎醫學院管理工作的她充分發揮個人學科優勢,挑戰了授課難度較高的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的教課任務。而她另一個職責是負責各學院學科評估督導,推門聽課成為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翻開魯興梅的履歷簡單又豐富:40年的一線教學、20年的行政崗位。鬢角花白的她說:“我的興趣就在上課上。投入地上課、聽課,是件很美好的事兒。”潛下心來做學問,正是她當下的狀態。
崗位變動、職責調整,猶如蝴蝶扇動翅膀,激起陣陣漣漪,甘肅衛生職業學院正在進行重大改革——大力精簡整合機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精簡整合機構8個,減員近20人;重新設置教學單位和教學輔助機構,新增二級學院3個,整合新設教學輔助機構6個,所有二級學院均由教授擔任負責人。
此次重大調整后,該校內設黨政管理機構整合重組。黨辦、校辦合而為一,15個人的工作崗位一下子減成10個。人少了,但效率卻提高了。學校辦公室主任牛富儉說,這是強強聯合的效果。以“文件簽轉”這個小環節來說,從過去層層批轉卻時常因責權不明返工重簽,到現在一竿子到底,學校辦公室直接負責,辦公、辦事效率大幅提升,真正做到高效運轉、高效落實。而最受矚目的職稱評定晉級也徹底明確“優先向教學一線傾斜”,教師熱情一下子被點燃,自我提升去考研、考博,主動申請投身一線的人越來越多。
羅培哲是護理學院2023級學生,還有一年就面臨畢業。今年開學季,“護理系”變成了“護理學院”,讓他和同學們很興奮。“除了上課,平時各種講座活動增多了,我們的視野變得更開闊!”羅培哲說,這學期,學院給我們安排了就業指導課,主講老師鄭雪原來在實習就業處工作,課堂上,她常常會以HR的身份,更加專業地指導學生面試的技巧、禮儀等,讓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成為應聘者的“敲門磚”,課程很接地氣,也很實用。
學校建設由“重機關、輕學院”向“重學院、輕機關”轉身后,做好師生服務、學院服務成為學校機關的首要任務。而實驗室建設管理科的成立與科室職責最具代表性。“我們主要負責學院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功能布局規劃和安全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資源整合,通過統一的管理與提升,讓所涉學科從專業的實訓向科研的實驗晉級,為后期學校整體科研實力提升打下堅實根基。”實驗室建設管理科科長寇寧說。
此次重大調整后,該校原來的臨床護理學院、中醫藥學院、醫學技術學院“三大院”,“裂變”為臨床醫學院、護理學院、中醫學院、藥學院、口腔醫學院、醫學技術與工程學院“六大院”,再增設體育教學部,與原來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基礎醫學院、公共基礎教學部共同構成“八院兩部”格局。其中,該校龍頭學院——臨床醫學護理學院一分為二,4489名學子統一劃至護理學院。年輕有為的王一強從科研處行政崗位調至護理學院擔任院長一職。他坦言,履職后,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為師生服務。“對學生而言這種服務,不僅是學院教學的服務,而且包含對其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
王一強強烈的責任感源自二級學院身份的轉變,因為學校明確提出“教授治學,二級學院辦大學”的理念。此時的二級學院不再是單純的聽令學校、指東打東的下屬單位,而是成為擁有獨立財權、事權、人權的個體。牛富儉告訴記者:“學院經費的劃撥與各學院具體的學生人數掛鉤,學校的規劃、學院課程設置由各二級學院院長、教授共同參與、研討并制定。學生畢業就業率又與學院的整體發展、架構調整相連。”
以新近成立的護理學院為例,這里提出“科技賦能、學科交叉、創新發展”的辦院方針,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一老一小作為主要服務對象,構建以大護理為主線,一老一小為兩翼的特色專業。“今年9月,我們學院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醫療護理員培訓基地,近期就將正式批復掛牌。”護理學院院長王一強表示,在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的基礎上,結合省內養老情況的最新調查數據,該院還明確發展方向,即建設老年保健與管理學,發展中西醫結合養老護理,用衛職院特有的醫養結合方式幫助解決目前全省基層如何養老的問題。以最“強”決心,設置最“優”機構,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的魄力不凡。
“在經過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堅持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遵循教授治學,二級學院辦大學’的理念,以果敢的決心,將機構改革作為‘著力點’,‘涉險灘’‘闖難關’‘啃硬骨頭’。”甘肅衛生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包磊說,將“教授治學,二級學院辦大學”的理念落到實處,推動學校機構設置更趨科學合理,實現了全校由建設“重機關、輕學院”向“重學院、輕機關”的華麗轉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霜降時節,秋的色彩逐漸變得濃重,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的改革也更加深入——將學校優勢力量集中到教育教學一線,集中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來,敢于改革奮進,在真抓實干服務大局中迸發出“新”活力。
重返教學一線的魯興梅深情地說:“教學管理需要創新、常新,我非常支持學校的改革舉措,愿給年輕人一個舞臺,讓年輕人更快、更好地成長。”